A.系统化
B.体制化
C.全面化
D.多样化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反映了教育与( )的关系。
A.政治
B.文化
C.经济
D.科技
3.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
4.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教科书
D.课本
5.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6.( )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A.杜威
B.洛克
C.卢梭
D.康德
7.下面关于教育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有( )
A.教育目的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B.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C.教育目的也就是教育方针
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社会态度的成分包括(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9.气质和性格都是有好坏之分的。( 判断题 )
10.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简答题)
【参考答案】
1.【答案】B。 17、18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推进了科学的体制化。
2.【答案】A。 此文出自《学记》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答案】B。 题于中描述的是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变化会改变教育结构。
4.【答案】B。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
5.【答案】C。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6.【答案】B。 洛克反对天赋观点,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7.【答案】AB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8.【答案】ABD。社会态度的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
9.【答案】×。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10.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责任编辑:汇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