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2.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3.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 )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4.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5.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教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6.据记载,我国的小学产生于( )。
A.殷周时代
B.秦代
C.汉代
D.宋代
7.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指导的认识
8.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将学生设置为两人一桌体现了( )的应用。
A.社会促进
B.结伴效应
C.期望效应
D.同体效应
9.一个小班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这属于儿童的游戏言语。(判断题)
10.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题)
参考答案
1.【答案】D。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2.【答案】D
3.【答案】B。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4.【答案】A。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5.【答案】C。l776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
6.【答案】A。我国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7.【答案】ABCD。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和有指导的认识。
8.【答案】AB。结伴效应是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结伴从事相同的一项活动时(并不进行竞赛)相互之间会产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动效率;同体效应是指学生把教师归于同一类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学生对“自己人”的话更信赖,更易于接受。
9.【答案】√。游戏言语属于出生的自言自语,幼儿一边游戏活动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这种言语的特点是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
10.[参考答案]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责任编辑:汇师教育)